-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智能辅导系统评价的目标、类型与过程研究    

姓名:

 徐雪迎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中文    

学科代码:

 040104    

学科专业:

 教育技术学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

 理学学士    

学位年度:

 2019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校区:

 北京校区培养    

学院:

 教育学部    

第一导师姓名:

 张志祯    

第一导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提交日期:

 2019-06-25    

答辩日期:

 2019-05-16    

中文关键词:

 智能教学系统评价 ; 智能辅导系统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 文献分析    

中文摘要: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突破与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教育领域对于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智能辅导系统(简称ITS)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重要载体。ITS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的计算机自适应教学系统。可以预期,随着相关技术成熟、政策利好,在个性化教学需求的刺激下,未来几年会有大量的ITS进入教育领域。对于教育实践者,将面临ITS选择与评价难题。由于ITS的动态复杂性,专家评审等常规教学资源评价方法难以胜任ITS的选择与评价;从ITS开发者角度,ITS的评价对于系统开发有引导、反馈等调节作用,因此,对于ITS研究者与实践者而言,ITS评价研究均具有较高实践价值。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13个ITS系统、18个ITS系统评估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取样力图在环境空间类、虚拟主体-教师类、虚拟主体-学生类ITS系统之间实现均衡。本研究关注上述不同种类ITS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对于研究案例的内容分析表明,①ITS的评价目标可分为理论验证、效果检验、使用方法与用户体验四类。②三类ITS评价研究在实验类型、实验规模、因变量、数据收集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验类型方面,环境空间类以准实验为主,虚拟主体类准实验和真实验数量相当;从实验规模角度来看,环境空间类评价规模大于虚拟主体类的评价研究;大部分ITS都将认知技能和知识获得作为目标,环境空间类还关注使用感受与态度,虚拟主体-教师类还关注学习参与,虚拟主体-学生类相比而言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数据收集方式与研究的因变量关联性较大。③ITS评价研究的过程通常为:明确ITS目标、确定评价目标、选择适当实验设计和方法满足既定目标、实例化设计、收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总数:

 21    

馆藏号:

 本040104/19028    

开放日期:

 2020-07-09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