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青海湖流域芨芨草群落斑块格局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中文 |
学科代码: | 0705Z1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博士 |
学位: | 理学博士 |
学位类型: | |
学位年度: | 2016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研究方向: | 生态水文学、水文土壤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水资源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第二导师姓名: | |
提交日期: | 2016-12-23 |
答辩日期: | 2016-12-12 |
外文题名: | THE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ACHNATHERUM SPLENDENS PATCHES PATTERN IN QINGHAI LAKE WATERSHED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及生态脆弱区,流域内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群落在景观上呈斑块聚集状分布格局,但这种格局的生态水文效应及对干旱、高寒及盐碱环境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通过流域内样方调查和野外生态水文实验,研究了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斑块形态特征、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芨芨草斑块格局对降雨再分配、径流、土壤水分、蒸散发及凝结水等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通过电磁感应技术(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MI)解析了芨芨草斑块在次降
﹀
|
外文摘要: |
Qinghai Lake watershed, which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region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deep-rooted grass Achnatherum splendens is tolerant to drought, cold and salt, which grows along the salin
﹀
|
参考文献总数: | 271 |
优秀论文: | |
作者简介: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自然资源(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生态水文学、水文学与水土资源,导师:李小雁教授(国家杰出青年),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 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及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优秀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励,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多个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SCI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担任SCI期刊Resource, Conservation & Recycling审稿人,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学术 |
馆藏地: | 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区(主馆南区三层BC区) |
馆藏号: | 博070520/16011 |
开放日期: | 2016-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