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中国沙棘三个居群干旱适应特征的比较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学科代码: | 071300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博士后 |
学位: | 理学博士 |
学位年度: | 2009 |
校区: | |
学院: | |
研究方向: | 景观生态学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09-06-24 |
答辩日期: | 2009-06-09 |
外文题名: | 中国沙棘三个居群干旱适应特征的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沙棘属植物的种群遗传结构承载着环境变迁的大量信息,研究不同生境中沙棘居群之间的生理生态差异及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揭示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庆阳子午岭(半湿润地区,海拔1500 米,年降雨量大于550 毫米)、定西高泉(半干旱易旱区,海拔2300 米以上,年降雨量390 毫米以下)和兰州马坡(半干旱区,海拔2700 米以上,年降雨量380 毫米以下)三个有代表性生境中的中国沙棘居群作为取样分析源,采取野外检测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三个居群的叶生理和形态学指标、营养运移、稳定碳同位素分异、非水力气孔敏感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之间的差异,在不同水平上初步揭示了生境异质性与植物的干旱适应策略的耦合关系,为深入揭示物种形成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潜力。试验的具体结果如下:1. 三个生境下中国沙棘居群在叶生理及形态学上差异显著。2. 三个生境下沙棘亚居均呈现植物-土壤共生关系。3. 盆栽试验为中国沙棘类群的物种分异提供了生理生态学证据。基于上述结果,初步认为:生境差异和长期自然选择是生态物种形成的基础,中国沙棘在干旱少雨环境下逐渐向叶片狭窄、气孔密度升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为进一步发展为具有遗传特异性的新型沙棘种提供了物质基础。
﹀
|
外文摘要: |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sea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sinensis) species comprise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transformations. To investigate eco-physiological difference among varying seabuckthornpopulations within the same habitat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 to the habitats would play acritical role in revealing speciation. In this study, seabuckthorn populations within threerepresentative habitats including Ziwuling of Qingyang (semihumid region with thealtitude of around 1500 m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 550 mm), Gaoquan of Dingxi(semiarid drought-prone region with the altitude of > 2300 m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
|
参考文献总数: | 94 |
作者简介: | 熊友才,湖北武汉人,生态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美国《Crop Science》杂志和德国《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杂志(SCI期刊)和中文期刊《作物学报》和《植物生态学报》审稿人,印度Natio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Academy 任Regional convener,石河子大学兼职教授。2005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业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从“长江学者”李凤民教授,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
馆藏地: | 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区(主馆南区三层BC区) |
馆藏号: | 博071012/0910 |
开放日期: | 2009-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