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外部奖赏的认知情况调查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学科代码: | 120401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学士 |
学位年度: | 2012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12-05-25 |
答辩日期: | 2012-05-25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随着“赏识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中得到广泛认可,许多教师通过给予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德西效应”表明外部奖赏有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损害学生的内部动机。学校情境下,如果学生们把外部奖赏感知为教师控制学生们的手段,学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兴趣或内在动机可能受到损害。教育实践中,教师希望了解学生们对外部奖赏的喜好程度以及他们对奖赏的认知情况,以期合理选择和应用外部奖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研究自拟小学外部奖赏认知情况调查问卷,选取某小学五年级120名小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小学生对于外部奖赏的喜好程度以及他们对奖赏的认知情况。结果表明:(1)社会认可类奖赏和特权类奖赏要比一般类奖赏更受小学生欢迎, 小学生对特权类中的自由活动、社会认可类中的表扬或赞许和作业好评的喜爱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的奖赏;(2)小学生对于老师的奖赏行为给予了较高评价,同伴因素对小学生在奖赏问题上的影响普遍存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不会因受到奖赏与否而影响自己的表现,80%以上的小学生被试认为老师奖赏是对自己表现的肯定,而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良好表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笔者建议:(1)教师在实际使用外部奖赏时,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同伴因素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们树立对奖赏的正确观念,建立起公平的奖赏规则,积极创建同学之间互相促进、互相鼓励的班级氛围。(2)教师摒弃自我为中心积极探索奖赏具体使用情境,积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活动的价值以及在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下摸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奖赏方法和方式。(3)积极探索外部奖赏的合理性边界,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并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境有选择地采用外部奖赏的程度和方式尽量避免外部奖赏对于学生内部动机的影响。
﹀
|
馆藏号: | 本110302/1223 |
开放日期: | 2012-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