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汉语二语交流效果及其与交流过程的关系研究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50102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博士 |
学位: | 文学博士 |
学位类型: | |
学位年度: | 2023 |
校区: | |
学院: | |
研究方向: | 汉语二语教学与学习研究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23-06-20 |
答辩日期: | 2023-06-02 |
外文题名: |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MMUNICATI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OBJECTS AND TOPIC FAMILIARITY |
中文关键词: | |
外文关键词: |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object ; Topic familarity ; Communication effect ; Communication process ; INS |
中文摘要: |
言语交流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常见的沟通方式,用汉语进行言语交流是汉语二语者的学习目标,也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途径。言语交流包括交流主体、交流内容、交流过程和交流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言语交流受到学习者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聚焦交流对象这一学习者外部因素,以及话题熟悉度这一学习者内部因素,探讨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的汉语二语交流效果及其与交流过程的关系。 研究一采用话题交流任务,从行为层面考察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的交流效果。发现汉语二语交流任务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发展并且影响二语学习者的主观体验,但是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的汉语二语交流效果存在差异。客观交流效果上,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时,与母语者交流更能支持二语产出者在句法复杂度和内容维度上的发展。交流高熟悉度话题时,与二语者或与母语者交流都能促进二语产出者句法复杂度和内容维度的提升。词汇复杂度主要受话题熟悉度影响,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更有利于发展口语产出的词汇复杂度。主观交流效果主要受话题熟悉度影响,交流高熟悉度话题的社会愉悦高于交流低熟悉度话题;交流低熟悉度话题的认知负荷高于交流高熟悉度话题。 研究二基于功能性近红外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超扫描实验,从神经层面上考察言语交流过程中的脑同步模式,发现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汉语二语交流过程中的脑同步模式存在差异。(1)无论话题熟悉度为何,在二语产出者右侧额下回和交流对象左侧额下回之间,二语产出者与母语者交流时出现比与二语者交流时更强的脑同步。由于语言优势,母语者在交流中占主导地位,体现在具有时滞效应的脑同步上。(2)无论何种交流对象,当二语产出者在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时,交流高熟悉度话题时出现比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时更强的脑同步,当二语产出者在交流中处于被主导地位时,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时出现比交流高熟悉度话题时更强的脑同步。可见话题熟悉度影响二语产出者在交流中的地位,进而影响脑同步模式。(3)在二语产出者的前额皮层和交流对象的右侧颞顶联合区发现二语产出者与二语者交流对象交流高熟悉度话题时的脑同步强于其他交流条件,因为在该条件下出现有效的协商互动行为,有利于交流双方相互理解和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4)不同交流条件下脑同步模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应用”与“分析和评估”两个思维层次上。 研究三从行为和神经两个层面分析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的交流效果及其与交流过程的关系,发现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的脑同步与交流效果的关系不同。(1)二语产出者右侧额下回和母语者左侧额下回之间产生的脑同步与句法复杂度、句法准确度以及内容维度上的交流效果显著正相关。(2)交流高熟悉度话题不利于语言复杂度的提升,体现为右侧颞顶联合区和交流对象的前额皮层脑同步增加值与语言复杂度显著负相关。(3)无论何种交流对象,交流双方右侧颞顶联合区上的脑同步与二语产出者负面主观体验有关。(4)二语产出者的前额皮层和交流对象的右侧颞顶联合区之间的脑同步与二语产出者口语产出的总体表现和心理努力程度显著正相关。 通过上述三项研究,我们发现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分别从二语学习者外部和内部共同影响汉语二语言语交流过程,进而影响言语交流效果。首先,从交流对象角度看:(1)不管话题熟悉度为何,二语产出者在语言结构上更依赖母语者,对母语者输出的理解和模仿能促进二语产出者句法复杂度和句法准确度的发展。(2)高熟悉度话题下,二语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良好的言语互动关系,表现为更有效的协商互动行为,有利于口语产出的总体表现。其次,从话题熟悉度角度看:(1)不管何种交流对象,高熟悉度话题虽有利于相互理解,但受二语产出者自身语言水平限制,不利于语言复杂度发展。但在与二语者交流时,交流高熟悉度话题能引发双方有效的协商互动行为,进而提高二语产出者口语产出的整体表现,但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2)不管何种交流对象,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时,由于二语产出者缺乏话题相关的内容和语言知识,引起较低的个体愉悦以及更高的任务焦虑和任务难度感知程度。但与母语者交流低熟悉度话题时,母语者语言优势凸显,更能控制交流过程进而帮助二语产出者提高口语产出的总体表现。 本研究为二语教学领域中不同交流对象和话题熟悉度下言语交流任务中资源该如何去优化和匹配提供了实证证据;为言语交流相关的神经研究提供汉语二语方面的证据;并从交流对象、话题熟悉度的角度,探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汉语二语交流中的作用,初步构建汉语二语人际言语交流模型,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参考。 |
外文摘要: |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is the learning goal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an important wa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ocognitive theory suggests that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influenced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learner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external factor of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the internal factor of topic familiar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under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objects and topic familiarity. |
参考文献总数: | 317 |
馆藏地: | 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区(主馆南区三层BC区) |
馆藏号: | 博050102/23003 |
开放日期: | 2024-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