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措施综合评价——以植物滞留系统为例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学科代码: | 082503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学士 |
学位: | 理学学士 |
学位年度: | 2016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16-06-09 |
答辩日期: | 2016-06-09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随着世界各国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城市不透水路面面积急增导致进入受纳水体的暴雨径流量增加、污染物变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安全舒适的生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雨洪管理措施,它强调雨水作为水资源的一种类型而非进入污水系统的废物,可加以收集和利用。低影响开发使用小型、广泛、低成本的自然景观化措施达到控制径流和污染的目的,包括植物滞留系统、透水路面、绿色屋顶、植被洼地、人工湿地等。其中植物滞留系统(bioretention)被广泛使用于城市区域,不仅在于其减少洪峰和下游污染物负荷的良好表现,还在于设计灵活性大方便应用于已有的城市设施基础之上,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社会和美学价值。尽管对于植物滞留系统的使用日趋普遍,但对于其表现和功能的综合评价研究甚少,对其关注多停留在污染物种类和去除效率以及系统选用的植物种类之上,鲜有对水质、水量以及生态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本文以2015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一个已建并运行十年的马路边的植物滞留系统为例,通过当地实验获得的水质(总悬浮颗粒物、总氮、总磷)和水量(径流总量削减率、最大洪峰量削减率、洪峰时间延迟率)数据,以及相关实际情况的信息,采用植物滞留系统的碳足迹数据为判断生态标准合理性的依据,运用集对分析法对此低影响开发系统在水质、水量、生态上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制定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综合表现的评价体系和框架。
﹀
|
参考文献总数: | 0 |
插图总数: | 0 |
插表总数: | 0 |
馆藏号: | 本071401/1622 |
开放日期: | 2016-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