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不同年级儿童理解字词概念加工过程的比较研究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硕士 |
学位: | 教育学硕士 |
学位类型: | |
学位年度: | 1986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1986-06-30 |
中文摘要: |
理解是在人们头脑内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如果能够把握了这个过程,对于研究人的整个思惟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而字和词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知道了人们是如何理解字知词的,就能够推知人们是如何理解象句子文章这样的更大的语言单位的.所以说,对于字调概念的理解过程的研究在整个 心理学研究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就所掌握资料来看,过去人们对于这方 靣的研究恰恰是非常薄弱的。 本实验主要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把理解作为一个活动的系统,我们就是爱捕捉这个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从而把握这个系统.我们把被试的所有的反应都看作是消息,而这些消息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信息.我们 设计了一些情景,从被试对这些情景所做出 的反应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设计了一个系列实验,试图我到理解字词概念的几个主要环节。 实验一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感知字词概念的加工过程,主要运用了心理旋转技术,我们设计了两组汉字:第一组为分别以五个角度正靣放置的五个汉字;第二组为分别以同样角度反靣放置的五个汉字,我们假设如果写歪、写反的字比写正的字辨认速度慢,则可认为这些字爱进行一个心理旋转的过程,以知已有记忆进行比较,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反靣放置的个字的平均反应时比正靣放置的 五个字的平反应时慢得多,各年级组的T考验结果,P均小于.001,这样就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于是我们认为感知字词概念的加工过程就是一个新信息和已有记忆相比较的过程. 实验二所要 解决的问题是感知字词概念的加工方式,主要运用3 结构模型理论的思想。我们设计了三组汉字;第一组是正确书写的汉字:第二组和第 三组都是第一组的错误写法,第二组的错误程度稍较于第三组.我们假设如果对这三组字做出相同的反应,则可以为被试的感知是根据大体轮廓进行的.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速示的条件下,被试对这三组字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现后两组字写错了,这样就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于是我们认为感知字词概念的加工方式之一 是按照结构模型感知的。 实验三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 感知学词概念的加工方式.主要运用了 特征分析理论的思想。我们设计了两组汉字;第一组为字形十分相似的紧密排列的20个字,让被试找出其中的一个字;第二组为字形十分相似的19个字和字形很不相似的1个字紧密排列在一起,让被试把这个不相似的字找出来。我们假设如果对第一组字的反应时比第二组字慢,则可认为被试在感知字词的时候,字形特征是发挥很大作用的。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第一组字的反应时比第二组慢得多,各年级组的T考验结果,P 均小于.001,这个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于是我们认为,感知字词概念的另 一加工方式是特征分析。 实验四所要解决的问 题是确定词类的加工过程,我们设计了两行词,在这两行词的中间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速示的条件下,三年级和五年级被试都是按照字形分类的,初二年级被试虽然没有明显的按字形分类的倾向,但并不能否定这种分类是存在的。这个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于是我们认为,在感知和理解之间确实存在 一个按照字形进行归类的过程。 实验五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过程的实质主要运用了综合编码的理论,我们设计了三组词;第一组为熟悉且能产生清晰表象的词,第二组为熟悉但不能产生清晰表象的词,第三组为不熟悉但能产生清晰表象的词。我们假设和果被试对于第一类词的反应速度最快,则可以认为这类词在记忆中的整合最好。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速示的条件下,对这类词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三年级和五年级被试对这三组词两,进行了考验,差异均非常显著,初二年级被试的T考验结果,差异显著。这个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于是我们认为,理解的实质是自然语言的输入和记忆中 已有信息相结合的产物,因为我们的结果中,在记忆中整合越好的词,反应速度越快。 以上五个实验都表明年级间确实是存在着差异的,高年级被试的反应时比低年级快。该明反应时是随年级的增高而加快的,同时也证明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对 某些事物的理解,年级间的差异在理解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上的小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只有发现了思惟活动的内部质,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我们的实验就是运用信息加工的方法进行了一次这样的尝试。 |
参考文献总数: | 18 |
馆藏号: | 硕040203/831 |
开放日期: | 2024-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