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夏目漱石《心》论 ——以“先生”和“青年‘我’”的乡土意识为中心    

姓名:

 苏婧欣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日语    

学科代码:

 050207    

学科专业:

 日语    

学生类型:

 学士    

学位:

 文学学士    

学位年度:

 2017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校区:

 北京校区培养    

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第一导师姓名:

 林涛    

第一导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提交日期:

 2017-06-12    

答辩日期:

 2017-05-18    

中文关键词:

 《心》 ; 故乡 ; 乡土意识 ; 近代化 ; 孤独    

中文摘要:
《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从小说连载开始就吸引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目光,直至今日,仍有众多学者对这部作品抱有高度的研究热情。研究方向也由一开始的仅探讨“先生的自杀”,逐渐发展到小森阳一、石原千秋等的全局观点,也使相关研究逐渐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本论文将从“先生”和“青年”的乡土意识着手,对比分析两个人乡土意识的异同并探讨两个人乡土意识不同的原因,从而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赏析《心》这部文学作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先生”和“青年”有着不同类型的乡土意识。“先生”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一方面看到了落后的“故乡”的糟粕,另一方面却流露出了对这些“不进步”的理解与妥协。“先生”对“故乡”仍有依恋、仍有认同感,却因为被叔父背叛而被迫离开“故乡”,属于被动的“故乡丧失”;反观“青年”,他厌恶“乡下人”的粗鄙无知,苦于与“乡下父母”的交流不畅,对“故乡”的认同度很低,向往在近代都市——东京的生活,属于主动的“故乡丧失”。(二)二者产生这种不同的“乡土意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先生”与“青年”恰好代表了“明治”与“大正”两个时代,二者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而“乡土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第二,明治中后期的松方财政致使农村越来越贫穷,富农阶级解体,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地方优先论”的青年教育理论失败,对“青年”的“乡土意识”产生影响。(三)从小说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不同的“乡土意识”也使得二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先生”由于是被动的“故乡丧失”,所以无法真正融入到东京的生活,被孤独感所包围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反观“青年”,由于他是主动的“故乡丧失”,所以并没有产生像“先生”那样的孤独感。而“青年”对东京的渴望,也使他能够融入东京的生活。
参考文献总数:

 17    

馆藏号:

 本050207/17012    

开放日期:

 2017-06-18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