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中学生的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40202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硕士 |
学位: | 理学硕士 |
学位类型: | |
学位年度: | 1986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1986-06-30 |
中文摘要: |
研究和掌握八十年代我国中学生思想 品德的发展状况,不仅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的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品格理论的深化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研究试图从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重点放在探讨中学生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规律上,同时,尝试性地探讨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水平 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用的被试为240名12-17岁的中学生。研究采用自然实验与量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学生价值系统的研究表明,构成价值系统的各种价值观是相互联系、以一定的层次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发展的。中学生的价值系统主要受社会和心理两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价值观的等级评定主要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社会性价值观),表现在四个年级对这些价值观排序的一改性上;有些价值观主要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按心理发展的规律形成和变化( 我们称之为个人价值观),表现在四个年级对这些价值观排序的差异性上。中学生价值系统的形成,发展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 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探讨表明,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道德判断的发展同认知发展一样,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间既有相对稳定的年龄特征,又有 “质变”的关键年龄。初中二年级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关键期。集体讨论是提高中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一个较好方法。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莱斯特(J、R、Rest 的儿童道德发展假说。 对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的初测结果表明,道德判断与某些价值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处于较低道德发展阶段( 主要是第3、4阶段)的被试高度评价与权威及社会习俗一致的价值观。而处于较高道德发展阶段(第5、6阶段)的被试则高度评价“勇敢”、“心胸宽广”、“有理智”、“独立”等价值观,较低评价那些遵从习俗与权威的行为模式。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试是以其内化了的某些价值观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的。但在实验后的 复测结果中却没有发现二者有何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价值观较道德判断更为稳定,它不随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即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道德判断的测量工具及教育活动有关。总之,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总数: | 28 |
馆藏号: | 硕040202/831 |
开放日期: | 2024-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