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贸易、企业区位选择与人口迁移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20105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博士 |
学位: | 经济学博士 |
学位类型: | |
学位年度: | 2023 |
校区: | |
学院: | |
研究方向: | 国际贸易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23-06-17 |
答辩日期: | 2023-06-05 |
外文题名: | Trade, Location Choice of Firms and Migration |
中文关键词: | |
外文关键词: | Trade ; Location Choice of Firms ; Migration ; Agglomeration Economy ; Sorting Effect |
中文摘要: |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发挥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的优势。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行全面深化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国际市场和集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基于集聚经济前沿理论,研究贸易、企业区位选择与人口迁移的关系,进而考察国际市场冲击如何改变了我国内部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识别国际贸易对我国要素在区域间配置的影响、探究贸易如何影响集聚经济的形成及异质性生产率企业的群分,并在此基础上量化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总量和加总生产率的影响、及贸易情形下的群分效应对加总生产率的贡献。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为如何发挥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优势等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参考。 本文丰富了贸易与空间经济领域的研究,将国际与国内贸易成本纳入到集聚经济前沿理论框架中,考虑内生的区位优势是集聚经济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发现了异质性生产率企业依城市区位优势而集聚及群分的证据,且量化了国际贸易对国内GDP及加总生产率的影响、及集聚经济下的企业群分效应对加总生产率的贡献。具体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逻辑路线如下,首先,本文考察了贸易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再配置效应。本文解释了贸易对国内经济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利用1998至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城市间地理距离等数据,采用半参数方法估计了城市层面历年资本和劳动密度随贸易距离变化的趋势,且估计了要素密度的贸易距离弹性随时间的变化,以此考察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动态变化特征。其次,本文识别了贸易影响经济活动集聚的因果关系。本文进一步结合2005年人口小普查抽样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了贸易冲击与人口迁移的因果关系,并检验了企业区位选择的机制作用,以此对贸易与集聚经济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检验。然后,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最新前沿,构建了一个包含国内多区域和国外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以理论化贸易、企业区位选择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分析贸易影响集聚经济的内在机理。不同于以往文献的是,模型内生的区位优势是集聚经济得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而,本文的集聚效应与群分效应不仅仅依赖于区域人口的规模,而依赖于表示区域潜在市场规模的区位优势。最后,本文对一般均衡模型校准并量化分析。本文利用了2005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和城市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提供了异质性生产率企业依区位优势集聚和群分的证据,并且采用了模拟矩估计的方法对前文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校准,以量化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总量和加总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群分效应对加总的生产率的贡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开放条件下地理因素决定了经济要素基本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国际贸易的冲击导致了经济要素依据地理因素在空间上的再配置。本文研究了贸易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再配置效应,结论表明,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开放贸易使得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生产并出口,同时由于地理因素作用的存在,国际贸易成本和国内运输成本将通过贸易条件发挥对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调配机制,最终导致了各区域经济要素的密度随贸易成本的降低而增大的现象,表现为距离港口越近的区域中的资本与人口密度越大。贸易成本的变化会影响这种经济要素在区域间的配置形式,一方面,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导致经济资源往距离港口相对更近的地理区位集中;另一方面,国内贸易成本的降低将使得区域间经济资源的分布变得更加趋于平均。所以,贸易成本冲击的最终影响通过地理因素的作用改变了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因此,随着参与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资本要素密度与劳动要素密度对贸易距离的弹性逐年增大,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使得我国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在持续增强,且国际贸易市场的冲击发挥了较大程度的作用。 第二,贸易导致了人口向贸易发达地区迁移,贸易冲击下的企业区位选择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机制。本文识别了贸易与经济集聚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贸易是人口向贸易发达地区迁移的原因,也因此从总体上形成了中西部地区人口在空间上向东部迁移的趋势。其中,企业的区位选择发挥了重要的机制作用,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城市开展贸易便利程度的差异影响了企业区位的选择,同时由于企业对其区位的异质性选择导致了人口在城市间的迁移,以弥补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缺口,最终决定了集聚经济在沿海省市形成的特点。此外,对数据的进一步探索还发现,我国的经济要素资源主要向距离港口城市200公里以内的少数贸易发达城市中聚集。 第三,开放贸易情形下,区域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集聚经济的形成,进而集聚的外部性与群分效应决定了区域的规模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本文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集聚经济不完全依赖于区域自身内部的市场规模,还依赖空间上其他各国内区域及国外的潜在市场需求。因此,集聚经济的形成受到了区域所具备的潜在区位优势的影响,进而集聚经济的外部性和群分效应来自于区位优势所导致的集聚,异质性生产率企业则依照其原始的生产率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进行生产和贸易。也因此,企业区位选择后所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引致了区域间人口规模的相对变化,此时的人口迁移成本将导致整体价格指数的上涨和区域内部工资的差异。在均衡时,区域人口的规模依赖于集聚效应和群分效应,同时,人口迁移成本对区域人口规模的形成起到了反向的作用。比较静态分析发现,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将使得国内区域间的集聚程度加强,经济活动将更加倾向于向贸易便利的优势区位集中,这在空间上拉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但是从总体上使得福利得到增长。人口迁移成本的降低将使国内各区域整体的区位优势增强,从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整体布局将变得更加集中,集聚经济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促使加总的国内福利得到提高。 第四,异质性生产率企业依城市的区位优势而群分,并且集聚效应与群分效应贡献了优势区位的生产率优势。本文构建了城市层面包含国内与国外潜在市场水平的区位优势指标,以衡量城市区位优势、考察企业生产率随区位优势变化的特点,研究发现,优势区位存在明显的集聚经济效应及群分效应,平均意义而言,优势区位的企业生产率更高,并且优势区位的生产率分布更加的集中,这意味着高生产率企业更倾向于集聚在具备潜在大市场的城市区位中,该结论这弥补了以往以城市人口规模大小作为划分标准的研究结论与经典理论预期不符的缺陷。 第五,国际贸易提升了国内加总的生产率和福利水平,且贸易情形下的群分效应解释了我国加总生产率优势的绝大部分。本文进行了量化分析,首先,本文比较了没有国际贸易和有国际贸易的情形,发现国际贸易阻断后国内的集聚经济水平将严重受损,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总量的贡献为31.43%。同时,平均意义上而言,国际贸易解释了17.86%的国内生产率来源, 这意味着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培育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其次,本文还量化了群分效应的大小,发现同质企业假设情形下的国内加总生产率水平将比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情形下降低71.6%,这意味着群分效应对国内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
外文摘要: |
regions but generally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welfare. The reduc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costs will enhance the overall locational advantage of domestic regions, so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will become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ill be released to a greater extent,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aggregate domestic welfare. Fourth, heterogeneous productivity firms ar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advantages of cities, 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the sorting effect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those dominant location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ity-level location advantage index that include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tential market levels to measure city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m productivity changes with location advantages. This means that high productivity firms tend to sort into cities with potentially large markets, which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used the size of urban population as a criterion for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classical theory. Fifth, 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es domestic aggregate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levels, and the sorting effect of location choice of firms in trade situations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te part of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firs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cenarios without and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us finding that the level of domestic agglomeration economy will be severely impaired after the blocka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the overall domestic economy is 31.43%, while, on average, international trade explains 17.86% of the domestic productivity advantage. Secondly, the magnitude of the sorting effect is also investiga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aggregate domestic productivity level in the homogeneous firm scenario would be 71.6% lower than in the heterogeneous firm location choice scenario, implying that the sorting effect contributes more than two-thirds to domestic productivity growth. |
参考文献总数: | 136 |
馆藏地: | 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区(主馆南区三层BC区) |
馆藏号: | 博020105/23004 |
开放日期: | 2024-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