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郎顾之争话题意义下的上市国企MBO股价效应检验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中文 |
学科代码: | 120203K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学士 |
学位: | 管理学学士 |
学位年度: | 2019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19-06-25 |
答辩日期: | 2019-05-22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2019年4月最高法对顾雏军案再审改判减刑,为回顾和反思郎顾之争对我国国企MBO的影响,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7-2018年手工收集的41家公告MBO的国企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发现仅在2003年财政部叫停MBO之前,国企MBO公告给股价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在2003年-2005年,二级市场国企MBO的整体股价效应并不显著。但这一阶段二级市场对明确公告了曲线MBO方法的国企MBO多具有正向的股价效应,而对于未明确公告曲线MBO方法的则多具有负向股价效应。2006年后,国企MBO公告对股价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2003年-2005年的股价效应表明郎顾之争并没有降低中小股民对国企MBO的信心,郎顾之争的“火热”本质是公众对当时社会贪腐盛行的不满,而与国企MBO政策本身的好坏并无太大关联。将国企MBO与民企MBO对比,发现民企MBO公告给企业股价带来了正向影响,说明民企更具市场活力。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还需加强,但顾案的再审改判还是体现出了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本文首次聚焦国企的MBO股价效应,也首次探究了郎顾之争对国企MBO股价效应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创新性。本文既丰富了相关领域研究文献,也能为政府如何在社会舆论中制定和推行政策提供一定指导。
﹀
|
参考文献总数: | 32 |
馆藏号: | 本120203K/19006 |
开放日期: | 2020-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