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序列的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学科代码: | 070504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学士 |
学位年度: | 2013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13-05-27 |
答辩日期: | 2013-05-10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随着饥荒和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粮食安全的内涵重新被审视,以史为鉴,构建中国长时期的饥荒序列,探究气候变化对饥荒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的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气候变化及其适应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中国灾害通史》为基础数据源,建立中国西汉~清代逐年饥荒事件数据库,通过统计每10年的“饥荒年数”、“饥荒次数”等定量评价指标,构建了中国西汉~清代饥荒年数、次数序列,以省区为统计单元绘制饥荒的空间分布图,得出饥荒分布的基本时空特征,并尝试分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西汉~清代的饥荒发生年数序列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206BC~460AD)十年饥荒年数较低,中期(460AD~1150AD)波动上升,后期(1150AD~1910AD)普遍偏高。饥荒次数序列分为两期五阶段,其中,460AD~530AD、660AD~700AD、1300AD~1360AD、1420AD~1470AD为饥荒高发时段。(2)饥荒的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不同朝代和冷暖期内饥荒发生地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相较而言冷期饥荒的分布更具有空间集聚性。饥荒主要发生在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其中华北地区饥荒发生次数高于江淮地区。(3)饥荒的发生总体呈现冷期多、暖期少的规律,但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寒冷的气候条件未必都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但它是大规模饥荒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饥荒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呈间接关系,饥荒是自然和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优秀论文: | |
馆藏号: | 本070703/1302 |
开放日期: | 2013-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