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题名: | 1936-1942年延安解放区对鲁迅的追悼与塑造 |
姓名: |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中文 |
学科代码: | 060101 |
学科专业: | |
学生类型: | 学士 |
学位: | 历史学学士 |
学位年度: | 2022 |
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校区: | |
学院: |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提交日期: | 2022-06-24 |
答辩日期: | 2022-05-19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自鲁迅逝世至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主导着延安解放区对鲁迅形象的塑造并以毛泽东的评价为风向标,表现为脱离/去肉身经验,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政治功利性。同时,知识分子的追悼径由肉身经验,在文学创作中描绘出更真实、作为“人”的鲁迅,更自发地以杂文运动表达对其文学理想和批判精神的躬身继承。两者对鲁迅的理解从一开始便存在裂隙,但因共同的纪念情感、抗战目标,即暂时的契合而尚未显露,后逐渐在解放区文化建设、文学体制化的新形势下激发矛盾。最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明确了“文艺服从于(群众的)政治”的原则,实际将鲁迅形象统一于中共的政治塑造,进而以毛泽东继鲁迅为新的文学旗手。
﹀
|
参考文献总数: | 57 |
插图总数: | 0 |
插表总数: | 0 |
馆藏号: | 本060101/22110 |
开放日期: | 2023-06-24 |